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了“柳條湖事件”,對中國東北地區發動武裝進攻。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早在1930年冬,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就準備把柳條湖作為挑起武裝侵略的地點。在長期的密謀策劃之后,9月18日夜,日本獨立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領幾名部下按照事先的計劃,于10時20分用炸藥將鐵路一側的路軌炸斷。之后,日本人又制造假現場,在被炸現場放置了三具身著中國士兵服裝的無辜百姓的尸體,把這次爆炸事件嫁禍于北大營東北軍的官兵。
柳條湖鐵路的爆炸聲剛過,日軍設在守備隊營區內的24厘米口徑的大炮,便開始炮轟北大營。同時,早就全副武裝埋伏在北大營圍墻外的日軍也在炮火的掩護下,沿著南滿鐵路,分西、南、北三線一齊向北大營發起進攻。
駐扎北大營的東北軍獨立第7旅是東北軍的一支勁旅,裝備精良,當時約有7000多人駐守營區。遭到炮擊后,第7旅參謀長趙鎮藩當即一面下令全軍進入預備陣地,一面用電話向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報告。榮臻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里,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于是,在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況下,日軍很快攻入北大營,第7旅官兵被迫向東撤退。至19日6時30分左右,日軍完全占領了北大營。
9月19日零點50分,在攻擊北大營的同時,日軍步兵第29聯隊按照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等人預先制定的計劃,兵分三路向沈陽城發起進攻。同時,南滿鐵路沿線日軍迅速向沈陽集結,支援攻擊沈陽的日軍。
由于東北軍絕大多數部隊執行了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命令,一夜之間,日本侵略軍便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沈陽城。遼寧省政府、兵工廠、飛機場及一切重要軍政機關等全部被占領,所有駐省城的軍警均被繳械。僅沈陽兵工廠,便損失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重炮、野戰炮250門,各種子彈300余萬發,炮彈10萬發。東三省航空處積存的300架飛機,全部被日軍掠去,其唯一的金庫所存現金7000余萬元,也被洗劫一空。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開始全面進攻東北。從9月18日至25日一周內,關東軍便占領了遼寧、吉林兩省的30座城市,并完全或部分控制了12條鐵路線。至1932年2月5日日軍進占哈爾濱,在4個月零18天的時間里,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全部占領。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經過精心策劃和長期準備,實現其獨占東北,進而滅亡中國、稱霸亞洲所采取的一個決定性步驟。同時,它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